用科技服务社会,做中国一流的系统集成企业
全国咨询热线:0396-3620666

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
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14:45:52 人气:0

网络安全的核心定义,就是通过防范各类网络攻击、非法侵入、恶意干扰和破坏行为,保障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,同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(不被篡改)、保密性(不被泄露)和可用性(需要时可获取)。它并非单一的技术工具,而是一套融合了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、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,以及权限管理、安全培训、应急响应预案等管理制度的综合防护体系。


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发展、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核心基石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”,深刻揭示了其在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战略地位。从国家、社会到个人,网络安全的防护网缺一不可,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的安全屏障。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防护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。正如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”的论述所指出,在数字化深入渗透的今天,网络空间的控制权与主导权,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。


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中,公民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可分为"积极权利"与"消极权利"两大维度,这两类权利共同构筑了网络空间的权益保护网。网络安全不是某一个人的事,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守护的共同责任。作为公民和组织,在网络空间里该怎么做、不该怎么做,其实有着清晰的“行为指南”。我们可以把这些责任分成三个层面来记:首先是必须守住的“底线义务”,其次是绝对不能碰的“禁止行为”,最后是千万别忽视的“协助责任”。


个人信息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“数字身份标识”。法律层面将其界定为“可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”,具体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、账号密码等核心数据,这些信息如同数字世界的“通行证”,一旦失控便可能引发连锁风险。


信息泄露的危害远不止于隐私曝光,更可能触发“多米诺骨牌效应”。当手机号被非法贩卖,用户会陷入无休止的骚扰电话与垃圾短信轰炸;若行程信息泄露,诈骗分子可能伪造“航班取消”“快递丢失”等场景实施精准诈骗;而账号密码、人脸信息等核心数据的泄露,甚至可能导致账户被盗刷、身份被冒用等恶性犯罪。如果把传统诈骗比作“街头扒窃”,那电信网络诈骗就是升级版的“隔空取物”——它借助电话、短信、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,实现远程、非接触式骗取公私财物。这种“技术赋能”让诈骗分子无需面对面接触,就能将犯罪触手伸向全国甚至全球,不仅大幅降低了作案成本,更使受害范围呈几何级扩大,成为当前最具隐蔽性和危害性的犯罪类型之一。


在数字时代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但只要掌握关键防范技巧,就能有效筑牢安全防线。


人工智能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催生了新型网络安全风险。这些风险不仅威胁个人财产安全,还可能扰乱社会秩序、侵犯知识产权,需要我们高度警惕。网络安全不是某一个人的事,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。 当我们看到电信诈骗案中的受害者痛哭流涕,当企业数据泄露导致千万用户权益受损,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潜在威胁,我们更能理解:个人的疏忽可能成为整个网络的薄弱环节,而每个人的警惕则能汇聚成坚不可摧的安全力量。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筑牢这道无形的“防火墙”,织密覆盖全民的“保护网”。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热线电话

0396-3620777

上班时间

周一到周五

公司电话

0396-3620666

二维码
线